欢迎访问beat365正版唯一网址
教师登录
学科建设 你的位置:首页学科建设博士点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1978年开始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该专业现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998年起先后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的硕士授予权。2013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多年来,本学科依托国家国防科工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办学平台,以国家和四川省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发展与研究中心、长虹集团、九洲集团、西南自动化所等董事单位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的深度合作。遵循扎根西部、服务地方、重视军工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30多年来培养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董事长向晓波等3400多名本科生和270余名硕士。

      近年来,本学科围绕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化、检测多样化和机器人技术,进行应用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复杂系统与组网控制学科方向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建成了全国唯一以核辐射环境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为研究特色的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四川省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为国防科技工业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风洞试验装置为典型对象开展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研究,结合高速总线技术与同步触发动态采集技术,有效解决了风洞测控系统中多通道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及信息处理智能化问题,实现了气浮支撑重载高速移动带的高可靠自动纠偏控制,成果已用于亚洲最大低速风洞的测控系统及风洞汽车地面效应试验装置。研制了锂电池组地面检测与实验设备,通过使用等效电路模型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分析和量测方程表达,探索性实现电池剩余电量估计,研究成果应用于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针对国家在军工遗留核废处理处置、核安全与核应急、核电装备自动化等方面的技术、工程和装备的需求,开展了强适应型核机器人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实践工作,受中核集团委托设计的几种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核设施退役工程,其中“智能化机器人”已成为某反应堆应急事件处置装备;与中科院光电所合作开发的“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检查机器人”、“指套管更换机器人”已用于大亚湾核电站、宁德核电站。2009年成功处置了河南杞县和广州番禺钴-60卡源重大辐射危急事故,受到国家环保部和广州市委的表彰。“强辐射环境强适应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环境安全问题,研究α、β、γ、中子射线低本底检测及其能谱分析的核环境状态信号采集、处理、表示和识别方法,相关成果和开发的仪器已在四川新先达核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推广应用。采用太赫兹光谱技术获取有机大分子(含炸药、毒品等危险品)的折射率、吸收系数等丰富的光谱和结构信息,对敏感物品进行无损、非电离和高灵敏度的光谱测量,在材料分析、安全检测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复杂系统与组网控制研究复杂系统特别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中认知、建模、优化、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复杂动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技术保障。复杂动态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络环境的认知与建模、网络行为的认知与资源调度分配、网络性能仿真分析;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主要研究复杂系统构成要素分析、模型构建与演化、组织结构和信息交换、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混沌控制等技术。该方向连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开展了动态多变测控环境的快速认知方法研究,成果在“神州七号”载人飞船任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了直升机风洞模型在强干扰实验环境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问题。

      本学科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省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科研平台。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3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人、被外聘为博导4人。近5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6项;财务到账经费7292余万元;SCI和EI收录论文198篇,出版专著12部;获发明专利45项、省级科技奖7项、教学成果奖5项,已培养硕士520人,博士1人,在培博士44人。

版权所有 beat365正版唯一网址 - Apple App Store | 地址:西南科技大学东6B | 邮编:621000 | 蜀ICP备130120190号